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

5.1.2 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下列方法:


    1、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 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振型分解法+时程分析法

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振型分解反应谱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上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取最不利作用效应 最大值

 

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2-2采用。

 

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4 、计算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变形,应按本规范第5.5节规定,采用简化的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5 、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

多点输入计算时,应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

6度和7度Ⅰ、Ⅱ类场地支承结构、上部结构和基础抗震验算可采用简化方法,根据结构跨度、长度不同,其短边构件乘以附加地震作用效应系数1.15~1.30;

7度Ⅲ、Ⅳ类场地8、9度时,应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进行抗震验算。

    6 、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采用本规范第12章规定的计算方法。

    7 、地下建筑结构应采用本规范第14章规定的计算方法。

声明:本文转载自 注册结构考试网,作者为 牛牛,原文网址:https://zhucejiegou.cn/